泥墙“养”出沙漠骆驼、闲置农房有人间烟火、屋墙包罗浩瀚宇宙……90后青年叶建基在2016年大学毕业后,带领团队回到家乡增江街大埔围村创业,用墙绘彩绘的形式,对增城区村头巷角进行艺术性微改造,绘出了“美丽乡村”,也绘出了“美丽事业”。如今,他的团队彩绘面积已超过10万平方米。
叶建基。
乡村中的一面面墙,是叶建基与其团队的“主战场”。上面有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,还能妙笔生花,生出稻苗、牛羊和希望。2016年,美术专业毕业的叶建基,选择回乡创业,成为一名以美丽乡村墙绘师为职业的新农人。
决定自己的人生职业方向,有一个关键的事件。2015年,还在读大三的叶建基意外接到了来自家乡增城的一份兼职——为增城1978电影小镇画一幅4层楼高、近300平方米大小的墙绘。进入大学以后,叶建基做过许多与专业相关的兼职,艺考老师、装饰画画师……墙绘倒是头一回。
1978电影小镇。
对墙绘完全没概念,于是叶建基找来了高中好友张子林、张家廷一起攻克。不了解工具和材料,他们直接跑到了线下店找老板推荐;不了解画法,他们便把偌大一面墙分成了无数个小格子,一格格拆解。在这几个未满20岁的年轻人眼里,似乎没有不能尝试、破译不了的难题。仅仅5天,叶建基三人就在1978电影小镇留下了墙绘“处女作”。
1978电影小镇墙绘。曾文秀 摄
在为1978电影小镇彩绘作品时,叶建基已经在思考毕业后的出路。“和好友一起成立工作室,毕业后专职做墙绘”的想法就此萌芽。叶建基与队友们做足了前期市场调研功课,也下了苦劲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。自大三暑假开始,三人组便以工作室的团队形式工作,叶建基家里的小天台也成了三人的梦想发源地。
2016年,叶建基带着队友回到大埔围村自家闲置祖屋,正式成立“π艺术空间”工作室。外墙红砖裸露,内屋断壁留存,他们为这间古朴的老房子铺上了大片大片的蓝和白,再添上几笔线条和彩绘,便成了“π艺术空间”——工作室的“门面招牌”,致力于服务乡村振兴。
叶建基团队在大埔围村的工作室。
π艺术空间工作室在政策支持、政府推荐及自身实力的加持下,初成立便订单不断,仅半年业务量便达到了近200万元,而后订单还在不断增长。急剧攀升的业务量,对叶建基团队提出了新的挑战。随后的一年里,叶建基团队完成了从创作者到企业管理者兼创作者的角色转换。他保留了团队核心竞争部门,其余则请第三方公司协助管理。
叶建基在墙上彩绘。
2018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开局之年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真切落实到村庄发展,叶建基团队也坚定了乡村振兴主题墙绘这一重点发展方向,希望通过墙绘形式多角度再现乡村振兴成果,描绘新农村生活的变化。此后,“π艺术空间”团队在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项目以及乡村文化上下功夫钻研,并从内容上延伸出了景观设计、公共艺术改造、品牌打造等板块,全方位多方向为发展乡村振兴业务做好准备。在叶建基团队的画笔下,每一幅墙绘都融入了村庄的传统特色和乡村文化,形成了“一村一特色”,这也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。2018年,“π艺术空间”获得“广州市增城区农村青年创业示范单位”称号。截至目前,“π艺术空间”已服务美丽乡村墙绘面积超10万平方米。
2020年夏天某日午后,叶建基和团队几人在大埔围村中闲逛,偶遇了不少放学玩耍的小朋友,便萌生了在村中推广美术启蒙教育的想法。几人一拍即合,8月便启动了以村为单位、以“让艺术走进乡村”为主题的乡村美育“百村计划”。
叶建基在指导画画。
该项目以半公益形式运营,链接高校学生返乡开展志愿服务和美术教育教学服务,由各个村(社区)免费提供教学场地,每年度在各分教点开设4期课程,每期15节课,实行以线下教学服务为核心的“互联网+”数字化教学模式。目前,该项目已在增城区开设了22个分教点,累计服务500多名乡村少年儿童,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。
叶建基的工作室名称叫“π”,即无限不循环。他希望美丽乡村墙绘和少年美学教育与“π”的寓意一样,通过潜移默化的乡村美学宣传推广,一代传承一代,一代影响一代。今年6月,乡村美育项目获得“青创杯”第八届广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非在校青年项目初创组优胜奖。